在数字化浪潮下,人工智能(AI)逐渐走入了我们的生活,尤其是在金融领域开始展露头角。最近,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他使用人工智能进行理财的经历,一时间引起了广泛关注。他兴奋地表示,在试用AI给出的理财后,居然赚到了钱。这种现象并非个例,随着2025年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尝试使用人工智能进行财务管理及投资决策。
同时,许多金融机构也随之推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理财产品,帮助用户优化资产分配和风险管理策略。然而,人工智能理财究竟是否靠谱,引发了各方热议。我们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与实测。
在我们的测试中,我们向当行的人工智能模型——DeepSeek提问:“假设你是理财顾问,请帮我规划一下,10万元该如何进行消费投资,并请说由和来源。”在“深度思考(R1)”及“联网搜索”功能后,DeepSeek迅速反馈出了一份详细的投资规划方案。
这份理财规划方案明确分为“消费价值”提升和“财富增值”两大维度,其中消费部分投资4万元,财富增值方面则规划了5.5万元,最后还提出了5000元的风险缓冲措施。DeepSeek不仅提供了相关的核心配置逻辑和理论依据,甚至还标注了来源。
然而,在我们深入审阅这份内容后,发现其参考文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文中的一些资料时间参差不齐,有的甚至来自于2024年或更早的日期,考虑到金融市场的快速变革,这些信息的适用性显然不足。此外,模型在理论依据的设计中,参考了众多国外知名高校的研究,可能忽略了中国居民的消费习惯与投资偏好,导致其实用性大打折扣。
我们随后咨询了金融领域的专家,对于DeepSeek给出的投资方案,他们表示:“总体来看,这份理财投资方案充分考虑了资产多元化配置,但在资金配置上对生活消费的关注较少,且投资领域的分散化程度过高,尤其是海外基金的配置容易给投资者带来不必要的风险。”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研究员娄飞鹏指出,由于数据质量和模型训练的,人工智能生成的可能会出现“”性质的问题,即生成的可能并不准确。因此,投资者应对人工智能的保持必要的谨慎态度,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核实与判断,确保的准确性和适用性。
业内专家进一步指出,要看待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不能对AI的过度依赖。招联首席研究员及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也表达了类似观点:“在现阶段,借助人工智能,人们可以深入了解和学习金融知识,提升自己的金融素养。不过,人工智能生成的知识在准确性和科学性上仍存在局限,因此它更应作为一种辅助工具,而非决策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AI提升了对金融知识的获取,但若过度追逐其,有可能触碰隐私权等问题。使用大型模型的同时,有必要强化数据安全和隐私,以最严密的措施确保这类问题不会发生。专家表示,决策应尽量依赖人的判断,而不是完全依赖数据模型。
总结来看,人工智能在理财投资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与优势,但我们同时也应该提高。对于任何理财,无论是来自AI还是传统顾问,投资者都应具备相应的判断与分析能力,以便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作出明智的决策。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AI可能会更加成熟,但把握好风险和机遇,永远是投资者需要关注的关键问题。总之,人工智能理财是一把双刃剑,分析,聪明利用才是成功的关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